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从“蛆虫事件”看双汇眼中“阴谋”

   日期:2012-10-0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39    

    从"蛆虫事件"看双汇眼中"阴谋"

    在处理相关投诉事件时,双汇刘金涛所用"涉嫌敲诈"、"阴谋"等字眼颇遭外界质疑

  

  9月26日《济南日报》关于双汇事件的版样

    中国网络电视台报道的双汇肋排蛆虫事件中消费者提供的消费小票

    中国网络电视台报道的双汇肋排蛆虫事件中消费者提供的照片,图为消费者所称的肋排蛆虫。

    2011年3月双汇被曝"瘦肉精"事件时,其集团高层在双汇"万人员工大会"上向消费者鞠躬致歉,并立下食品安全的6条承诺。然而至今1年多时间内,一些有关双汇食品质量的投诉或传言不断出现。"涉嫌敲诈","这是一场阴谋"……处理相关纠纷时,类似表达多次出现在双汇副总刘金涛的言论中。

    如同正在进行的"黑虫火腿事件"中的消费者"小女子"王女士一样(《济南日报》9月26日报道),不少消费者以及相关各界人士,对双汇处理类似事件的论调存在较大争议。而至今仍被媒体提及的"蛆虫事件",更是成为此类问题中的典型。

    【事件回放】

    两起"蛆虫纠纷投诉"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2年5月27日,有消费者称,11:05,他从河南省郑州市政七街和丰产路交叉口向东100米的双汇连锁店买了肋排回家,用热水洗时水面漂起几十只肉蛆。随后他端着锅找到双汇索赔。随后,有关《网曝双汇肋排烫出蛆虫》的新闻被大量转载。

    5月29日下午,双汇集团发布声明称,针对《网曝双汇肋排烫出蛆虫》一事,双汇集团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排查,并将排查结果公布如下:消费者刘某于5月27日11:05,在郑州市784号双汇连锁店购买双汇肋排0.828公斤,12:10返回连锁店以肋排生蛆为由,要求店方赔偿1500元,如果不给钱就要通过媒体曝光。双汇店员要求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遭到拒绝;双汇店员提出由政府质监部门对本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也遭到其拒绝。双汇店员按照正常的投诉处理流程与其沟通后,未满足刘某的赔偿要求。刘某离店后通过微博向双汇施压。

    双汇集团的声明还称:双汇工作人员对刘某投诉的该批肋排进行了排查。该批肋排为5月26日生产,生产工艺正常,出厂检验合格,冷链运输及销售环节达标,5月26日16:00配送到784号店,5月27日正常销售,当天有10位消费者购买了同批次同类产品共计6.354公斤。截至目前仅有刘某一人投诉。抱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双汇人员通过其随行朋友了解到该消费者姓刘,并得到了其手机号码,通过网上搜索得知,刘某系某电视台广告业务人员。

    无独有偶。据《京华时报》刊载的报道,2012年6月10日下午,北京市民张先生在物美大卖场大兴店购买了两袋500g(50g×10)装的双汇王中王优级火腿肠。他说,回到家之后,怀孕不到两个月的姐姐和八个月大的女儿都吃了火腿肠。"女儿咬了一口,我爱人就发现不对劲,拿过火腿肠一看,里面竟然有一团死蛆!"当晚,他就带着火腿肠找到物美,因时间较晚,厂家不能及时赶过来,双方约定次日再处理此事。张先生说,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上午,姐姐和女儿均不同程度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病历资料显示,其姐姐因腹泻引起宫缩,导致先兆性流产,"在服药保胎".

    据报道,6月11日下午,双汇厂方、黄村工商所及物美方面参与了协调。张先生说,厂家不认同蛆虫是火腿肠自身产生的,他便当着大家的面剥开了火腿肠剩余的部分,同样发现了蛆虫。他拍下的现场照片显示,双汇火腿肠内有一团白色的蛆状物,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而同一袋内的其他多根火腿肠,剥开后则没有问题。由于双方对此存在争议,当天下午5点左右,工商执法人员拍照取证后,便将所有火腿肠带回工商所,准备送检并进一步协调此事。当天下午5点左右,有记者陪同张先生前往黄村工商所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将火腿肠从存放文件物品的柜子中取出,大家意外发现,原本剥开后没有问题的四五根火腿肠,此时却都爬满了形态一致的白色蛆虫,且不断蠕动。而张先生指称女儿吃过的那根火腿肠,肠内则多处附着了死去的蛆虫。

    【双汇回应】

    处理投诉时出现"阴谋说"

    对于"肋排蛆虫事件",双汇方面继5月29日首发声明后,6月2日再发声明:涉事的双汇连锁店784号店销售的双汇冷鲜肉,是由双汇集团漯河屠宰场生产的。"我们的生产工艺链能证明:这批肉来自哪一头猪、谁饲养的、哪天收购的、屠宰后何日进入专卖店的。如果这批肉从生猪变成肉制品的时间仅仅数日,那么蛆虫是否有产生的条件?"刘金涛说,经查,该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5月26日用冷藏车配送到784号店,27日正常销售。产品配送交接、温度控制均有记录。

    双汇还表示:5月27日当天,784号店销售生鲜肉产品64.19公斤,其中:大肋排和脊骨两种产品共13.04公斤。该店当日顾客流量606人,其中有133名顾客购买双汇冷鲜肉产品,除刘先生外至今未接到其他顾客投诉。当天,刘先生端着锅去店内投诉时,店内负责人现场从同批产品中取下部分产品,用开水冲烫实验,骨汤较清,未发现异物。当天,共配送16家双汇连锁店,其余15家目前均未接到相关投诉。

    5月31日和6月1日,郑州市工商局对784号双汇连锁店内销售的该批冷鲜肉产品,进行了封存抽样检测。"工商局对哪块产品抽样,我们也对哪块产品抽样。经过瘦肉精、重金属、微生物等10多个方面的高科技严检,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谈及检测结果,刘金涛说,"我们将通过法律途径,彻底解决此次事件。"

    双汇方面还表示,此次事件为河南某电视台广告部的一位人员精心策划所为。该位负责人透露由于双汇此前拒绝了该位人士的相关诉求,所以对方以策划这样一起事件予以报复。6月3日下午,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称:"双汇肋排烫出蛆虫"事件是一场阴谋,索赔者从买走产品到返店索赔不过1小时许,还全程录像,"哪一个真正的消费者会如此专业?"刘金涛称,双汇集团将依法反击。

    据报道,刘金涛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这是"一场阴谋,刘某(举报者)只是这场闹剧中的一个棋子,有一个团队在他背后。"而当有媒体问刘金涛"你凭什么说这是一场阴谋"时,刘金涛反问称"你凭什么认为这不是一场阴谋".

    对于"蛆虫火腿"的投诉,据《京华时报》的报道,刘金涛表示,火腿肠不可能在一天之内长出蛆虫。火腿肠只有出现破袋(涨袋、针眼)等情况,与空气发生接触,并有蚊蝇等外部污染源,才有可能长出蛆虫。刘金涛说,公司可以为张先生调换同等的火腿肠。但如果有其他的要求,张先生则必须证明,其姐姐及女儿的腹泻等症状与火腿肠有因果联系。"如果能有证据证明,我们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厂家的说法,张先生表示无法接受,他正联系相关机构将火腿肠送检,并打算将此事诉诸法律。

    (记者孙华 刘有杰 整理)

    被举报企业的义务,首先在于求证举报内容,而非质疑举报人的动机---

    双汇回应投诉方式引发争议

    对于双汇方面回应有关投诉时所使用的"阴谋"、"敲诈"等字眼,在新华网刊登的文章中,有人提出质疑和建议:消费者哪怕吃亏上当,也必须忍气吞声?被举报企业的义务,首先在于求证举报内容,而非质疑举报人的动机。

    【外界质疑】

    拿"阴谋"说事儿合适吗

    "蛆虫事件"发生后,新华网财经频道中文章指出,双汇并不是第一次抬出"阴谋论".早在2011年双汇在回复屡屡出现的质量投诉时,也曾表示"近期双汇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不排除市场恶性竞争的可能".

    记者发现,网络上质疑双汇"阴谋论"态度者大有人在。在一项由1211位网民参与,有关双汇处理"蛆虫门"事件的看法的调查显示,52%的网民对双汇处理该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对,也仍有27%的网友给予支持。据《中国企业报》报道,双汇"蛆虫门"事件发生后,在一项有3554位网民参与,问及"你是否还会购买双汇产品"的调查显示,有1635位网民表示,从瘦肉精事件后就不再消费了,占比46%;1214位网民表示,从"蛆虫门"事件后不再消费,占比34%;而有705位网友表示无所谓。从调查题目看,2318位网民认为:"监管部门没能为消费者主持公道,以至于问题不断。"持这一看法的网民占比65%;907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监管部门不作为",占比26%;仅有329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双汇本身,占比9%."

    《中国青年报》刊发邓海建的文章称:双汇的"阴谋论"或者也有道理,但证据却令人发笑--- 索赔者从买走产品到返店索赔不过1小时许,还全程录像,"哪一个真正的消费者会如此专业?"这话问得很对。普通消费者遇到问题商品,大多是哑巴吃黄连,遇上抢先一步的商家,别说蟑螂、蚂蚁,就是"神马"怪兽,你都死活留不下证据。但在这"自媒体"年代,全程摄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知假买假也不犯法,反倒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购假索赔之风在争议后归于共识:只要符合公共利益与道德原则,依法索赔就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别说1小时,就是买了之后当即索赔,都是法律平台上公开博弈的事情,就算消费者专业一点点,哪里能论证出什么必然的阴谋?

    人民网评论文章称,双汇声称"蛆虫事件"是一场阴谋,但双汇无法否认曾经的瘦肉精事件、菌落总数超标这两件"铁案".对于有过"前科"的企业,怎能"禁止"旁人的怀疑?这不能怪消费者容易"联想",而是企业必须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至于是否真是有人"黑"双汇,不能凭双汇单方说法。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双汇必须拿出存在"幕后指使"的证据。否则,仅凭"消费者怎能那么专业",不仅难以服众,反而有明摆着看不起消费者、欺负消费者不专业的嫌疑。

    【理性声音】

    企业应用事实服人

    对于双汇所称的"阴谋论",中国江西网刊发署名张兰澜的一片评论文章直言:双汇别拿阴谋说事,提高质量是关键。

    文章称,不可否认,在这整个事件中,厂家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是有人故意陷害。但转念一想,别人为什么会去搞这场"阴谋",为什么民众会因这场"阴谋"而人心惶惶呢?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存在"前科".如果不是有先前的质量问题,消费者也不会轻易就去怀疑产品。退一步说,即使这最终证实的确是一个"阴谋",那就能挽回消费者的心了吗?他们依然会觊觎前面的教训而难以轻易尝试。因此,厂家在用法律手段让自己的名誉恢复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迫在眉睫,那便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的钱给得值不值,而这个"值"最好的体现方式便是产品质量。作为行业内的品牌企业,不应急于抛出阴谋论,而应该用清晰明了的事实真相服人。

    (记者孙华 刘有杰 整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2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