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知名演员王迅在社交平台分享使用王麻子厨刀的亲身体验时表示:王麻子菜刀,不愧是老祖宗的好手艺。300年中华老字号值得信赖!用了几十年,还得认王麻子。这一分享快速引发网友的关注,也勾起对王麻子等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时代记忆。
刀剪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刀剪行业是中国轻工业的重要支柱。现今的刀剪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以阳江为核心产业集群的产业格局。目前拥有超8500家经营主体,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25家,全产业链规模突破550亿元,产量占全国七成。这一产业生态的繁荣,为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沃土。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更是为传统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以王麻子品牌为例,该企业将百年非遗锻造工艺与智能生产线结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对59道工序进行精准控制,显著提升产品一致性。同时,行业整体呈现"品牌集中化"趋势,王麻子等老字号通过工艺创新与产品迭代,在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其研发的复合钢刀具系列,既保留了传统锻打工艺的韧性,又通过现代热处理技术提升耐用性,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代表。王麻子300多年传承发展历程是中国刀剪行业的发展缩影,更是一部关于坚守、创新与时代融合的匠心史诗。

非遗工艺传承:从“祖训”到“国标”的品质坚守
王麻子始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于北京宣武门挂牌营业。其“三代王麻子,货真价实”的祖训,奠定了品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1956年,毛主席“王麻子要永远保存下去”的指示,推动品牌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2008年,“王麻子锻造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其工艺体系获得国家最高认可。作为中国刀剪行业的300年中华老字号品牌,王麻子更是《厨用刀具》国家标准制作单位之一,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如今,王麻子将“三看两试”古法标准(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试剪刀、试手感)与现代质检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传统工艺+智能检测”的双重保障。在材料选择上,坚持选用优质钢材,确保刀身基础性能。为响应现代厨房对健康安全的更高要求,王麻子联合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共同研发抗菌钢,突破传统刀具长期使用易滋生细菌的行业难题。经权威检测,该材料抗菌率高达99.9%,为家庭厨房筑起一道隐形健康防线。从“祖训”到“国标”,王麻子用300余年的坚守,将“货真价实”的承诺转化为每一把刀具的优秀品质,以国家标准制定者的身份,为行业树立质量标杆。

创新技术突破:从“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的工艺革命
为适应现代生产需求,王麻子投资5亿元建设全球最大的刀剪智能化生产制造基地,配备国家CMA认证的刀具检测实验室,通过数智化技术对59道工序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0%的飞跃。这一变革大幅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 而智能质检系统更将精度误差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从“人眼判断”到“数据验证”的质变。
在核心工艺层面,数据驱动同样带来颠覆性突破。以“冰锻淬火工艺”为例,传统淬火依赖匠人观察火候与颜色变化,而王麻子通过精密的先进设备,将1000℃锻压与-196℃超低温处理的参数精确到秒级,使刀身韧性、耐磨性和耐用度提升达340%。针对木柄易变形问题,自主研发“真空防收缩工艺”。通过稳定化处理的参数优化,木柄形变率显著降低,握持舒适度与结构稳定性大幅提升,这一细节优化获得了大量家庭用户的正面评价。从选材到锻造,数智化严控每道工序,王麻子先进的工艺体系让每一把刀具都承载着数据驱动的精准与匠心传承的温度。

王麻子始终以匠心为内核,成功实现从传统老字号到现代智造标杆的焕新蜕变。凭借着出色的产品设计在国际设计舞台绽放锋芒,先后斩获2022年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2024年美国缪斯设计金奖及2025年法国设计奖金奖等顶级国际荣誉,与国际前沿审美深度接轨,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王麻子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匠心,既能守住传统的根,也能长出创新的芽。正如演员王迅所言:"用了几十年,还得认王麻子!"这声感叹,不仅是对一把刀的认可,更是对一个民族品牌坚守匠心的最高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