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食品安全需走生态循环之路

   日期:2010-03-0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900    


    不得不遗憾指出,毒豇豆事件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面对利之所趋下,“吃不死人就好”、“自己不吃就好”的私心下,或对自己“无知的无知”而滥用农药和添加剂,产出来的食品,以及越来越多“速成”、“激素”食品,让人感叹“不知道还能吃什么”。

  此次媒体的跟踪报道,网友们的“毒豇问责”,大众的关注度给了刚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提供了一次展现其管制策略和行政效率的机会,为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和检验体系,建立完整的监管体系,对违规者的严惩制度以及召回体系也提供了契机。相比很多人关心的“体制问责”,本人更关心的是农畜业发展里的“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现象。

  食品污染问题不是中国才有,也不是这两年才发生。1988年发生的沙门氏菌风波,1996年的疯牛病,也只是西方农畜业“科技化”和食品工业化后,不断出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英国的一个缩影。2001年的一份英国政府报告确认,人类免疫力下降问题50%是食用抗生素残留的肉类直接导致的,因为集中饲养的牲畜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而即便是知道,英国政府只发布了一项行为规范,要求在饲养中负责任地使用药物,因为禁止在牲畜饲料中加抗生素,将终结集约化饲养,导致肉价将上涨三倍。

  农业“绿色革命”和畜牧集约化让地球人口一次次突破马尔萨斯能想象的极限,过去50年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番,也让中国以不足10%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但我们在赞美科技的力量时,别忘了滥用的科技也能成为“双刃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指出,占中国人口30%以上的城市人口可能因吃不上安全食物而付出健康代价。因为现代农业模式几乎全部是“速成”的,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激素、反季节设施、转基因带来的是食物数量的快速增长,但其质量却在不断下降。种种研究表明,人类的免疫能力和生殖能力在不断下降。

  刚出炉的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发现,农业污染源是水环境的一个主要破坏者,其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明显多于工业源,同时也是总氮和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大量化肥和农药被不合理使用和滥用,中国的耕地只占世界的9%,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氮肥产量,而30年来化肥过度的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威胁粮食产量。

  有资料显示,生产氮肥每年消耗我国近1亿吨标准煤和1/3的天然气,另一方面,中国的畜牧业每年产生27亿吨粪便却成了农村主要污染源。这让人不由得反思现行的农畜业发展模式“健康”、“可持续”与否?

  告别农药、化肥和“催肥剂”,把产业链循环起来,大力推动有机农畜业,似乎可以“一箭三雕”———减污,节能减排,生产真正“无公害”、“放心”食品。农畜业发展在追求“规模化”、“转基因”、“亩产纪录”,“速肥纪录”时,是否应当反思,返回循环经济的基本———生态循环,走“和谐农业”之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