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传出消息,我国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建设.(7月24日新华网)
这一举动,顺应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关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业界普遍认为,食品安全问题走到了今天,能够疗救的最佳手段,就是诚信.随之,什么"食品安全诚信是金"、"诚信责任缺失食品安全焉存"等等观点呼啸而来.仿佛一夜之间,有关食品安全那些备受诘问的法律,都退居二线了,而诚信与道德,则冲到了食品安全的前沿,成为最受关注的手段.
我们知道,诚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那些酿成众多食品安全大案的人,一定是道德缺乏者.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要是所有的食品商家都有了诚信,提高了道德素养,食品安全一定就不是个问题了.但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怎样才能让无良商家们尽快改变长期以来积累的恶劣积习,一跃而成诚信之人呢?
应该说,在这一点上,质检系统作为食品安全的排头兵,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建立质量信用档案,推进质量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完善信用记录和"黑名单"制度等等.而且,质检系统还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宣称年底前完成质量信用档案建设.
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个庞大的工程就将见效,体现的是效率.然而如今站在我们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毫无疑问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想根除病根,不能一蹴而就,繁复的治疗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是的,落在纸面的档案,可以尽快建立,但要知道,诚信并不仅仅是一个档案问题,而是需要深入内心的.以往,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建立了一个纸面上的东西,就误以为万事大吉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以至于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甚至疏于处罚,最后,疏忽一点点累积,就成了无可挽回的错误了.
在食品安全方面,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那捅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处的免检策略.为什么要免检?就是因为相信.但就是很多我们相信没有问题的企业,把免检当做一次偷天换日的机会,最后酿成大祸.而且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些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也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但最后,我们的这些说得极其严肃的信用标志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无用的装饰物而已.
同很多领域一样,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从来不缺规定,而缺执行.我们赞成建立质量信用档案体系,但我们要说的是,要把建立档案当做食品企业诚信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于一些底子不好的企业,信用和道德需要从头培养,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准备.决不能走档案建立起来就不管不用,靠企业自己完善档案内容的老路了.
我们认为,不管是"黑名单"还是"红名单",起了作用的才是"好名单".食品安全的保障,必须是两条线守法和诚信.作为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问题毫无疑问的第一责任人,身上必须流淌"道德的血液".而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的"守夜人",也必须承担起食品安全中硬性的法律保障责任.
在任何时候,诚信都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食品安全犯罪已进入刑法,这样的强制动作,为食品安全诚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律是对不诚信的惩治,同时更是诚信形成的促进.所以在现实中,我们一定要用好规范经营和强力监督这两种法宝,从而在所有经营者的心里建立稳固的诚信体系,让老百姓的餐桌安全不再成为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