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我们还能给洋品牌多少信任

   日期:2007-06-1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897    


  洋品牌,一直是高品质的代表。如今,在你的心目,洋品牌还会获得必要的信任吗?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的进口产品专项抽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相当一些进口的婴幼儿服装和内衣,存在着安全及卫生指标不合格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上述产品的不合格率竟然高达70%左右。

  这次抽查的项目包括:服装的纤维成分、甲醛含量、色牢度、禁用染料等多项指标。抽查的产品主要来自于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抽查产品大都为知名品牌。各地市场抽查的抽查不合格率,广东为77.3%,上海为69.2%,天津为64.3%,深圳和江苏为54.5%。

  质检总局对抽查发现不合格的洋品牌产品进行了曝光,它们是:从意大利进口的“GAGI”牌内衣和“ARMANI JEANS”圆领T恤,从韩国进口的“普丽蜜儿”牌帽子和“百富”牌男棉针织内衣(红),从葡萄牙进口的“Zara”牌汗衫,从日本进口的“雅格狮丹/Aquascutum”牌黑色汗衣,从埃及进口的“BOSS”牌内裤,日本产“雅格狮丹”黑色汗衣,马来西亚产“可人儿”女内裤,法国产“CATIMINI”连体服,德国产“INBERLIN”男衬衫等。

  在此之前,一些洋品牌的产品质量屡屡被曝光:美国博士伦润明水凝护理液存在危险;日本索尼六款数码相机被全面召回;雀巢婴儿奶粉含碘量超标;肯德基出现“苏丹红”食品;芬达、美年达等含有可产生苯的防腐剂;天津的星巴克月饼被指细菌超标、麦当劳卷入致癌薯条风波、沃尔玛被查出销售铝超标的虾条、高露洁被指含致癌成分……

  一批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进口的名牌皮鞋包括Clarks其乐、STRADA(莱仕)、佐治等,因质量不合格在浙江被集中烧毁。2005年6月16日,有冰激凌“贵族”之称的哈根达斯品牌冰淇淋,竟被发现在深圳一个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黑作坊里加工,打破了哈根达斯100%的进口神话!

  曾被国人顶礼膜拜的国际品牌,为何频频出现“质量门”?

  “质量歧视”。这些名牌产品大都是在严格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通过成功的品牌运作,而成为世界名牌。甚至目前世界上推广使用的许多国际标准,都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洋品牌企业创造出来,而被国际标准组织推广使用的。其中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等代表人类最先进的管理标准,都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名牌企业群创造出来的,他们的质量管理被国际上成为经典。但有些洋品牌把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视为三等公民。中国乘客遭遇日本航空公司的服务歧视,就是这种质量歧视的典型案例。

  当然,也有着企业质量管理的失控。世界市场的倍速开放,跨国公司全球扩张过快,难以掌控全球各个市场的生产工艺与管理水平,在中国市场更是急功近利,而非精耕细作,产品品质难免会频频出现问题。境外市场的陌生、多变、特殊与广阔,正成为对跨国品牌管理与战略可控能力的考验。

  媚外心理。近期的一则报道很能说明这一点。最近在上海的淮海路等一些中心商业街升级改造过程中,民族品牌因“血统不正”纷纷被挤走,取而代之的是鱼龙混杂的“洋品牌”,这些“洋品牌”,有不知名的,有挂着“外国身份证”的国货,有国内企业自己注册的“洋名字”,真真假假,打着洋文,扛着国际品牌的旗号,再定一个中高端的价格,就在中国的商业高地名正言顺地蛊惑国内的消费者了。

  尽管相当部分的国际品牌,是国人在国内贴牌生产,但国产自主品牌依然处于鸡肋地位。如此的盲目崇拜,纵容了跨国品牌的骄横之气,以致在全球同类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中国消费者常常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政府官员,我们的商业精英,似乎都得要很好地反省,谁助长了洋品牌的气焰,逐步颠覆一贯“崇洋媚外”的品牌意识,真正懂得在消费领域培植国格、人格意识。支持国货不能盲目,购买洋货更不能盲目。

  监管缺失。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真正的国际通行规则。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监管部门对洋品牌常常“高抬贵手”,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和处罚力度很多地方不到位,与国际脱轨,从而让相当一部分所谓国际大牌企业有机可乘。

  再加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运作存在歧视性经营和双重标准等问题,致使洋品牌铤而走险。在由索尼CCD元器件导致的日系数码相机集体出现质量问题这一事件的解决中,惟独中国消费者不能享受召回,理由是中国尚没有建立详细的召回制度。由于我国的行业标准缺失或相对较低,跨国公司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后所受到的惩罚不大,也就没有强大动力使之与欧美市场保持一样的高质量。

  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的产品质量执法主体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执法监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明;二是各部门产品质量制度建设,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无论是跨国大品牌,还是中国的本土企业,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监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品牌正走下神坛,我们需要扶正曾经倾斜的标杆,以理性的态度消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