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食品安全检查 直击影响市民“放心吃”的六大问题

   日期:2012-08-2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70    

    浙江在线08月24日讯 从动物废弃物炼制地沟油,到工业明胶果冻、铬超标胶囊……随着"问题食品"陆续被揭露,食品安全话题"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前不久,温州市政府网上一份调查显示,网民对温州市食品安全现状不满意率达71.06%,广大市民吃得并不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守卫百姓餐桌安全,连续3个多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走进11个县(市、区),重点明查暗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促进政府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检查发现,近几年温州市做了一定工作,但离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法部门的要求还较远。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主要有"无证无照"多、监管网络漏洞多、监管力度不够、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度低、食品准出准入制度执行不严、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明查暗访自纠,

    人大周密安排政府密切配合

    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此次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从今年5月起,为期8个月,重点检查食品安全"一法两规"实施情况。市、县两级人大通过明查暗访,力求发现食品在源头生产、加工制作、经营销售等环节存在的市场行为和行政监管的漏洞与隐患。

    "开展执法检查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也是发现法律实施和政府监管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督促整改的途径。要通过检查,督促支持政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理顺分段监管中各部门职责,健全监管常态和长效机制,增强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认真解决食品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笑华道出这次执法检查的目的。

    6月中旬,执法检查"重头戏"重磅出击!

    6月20日凌晨3点,天色未亮,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摸黑进入瓯海郭溪梅屿村一生猪私宰点,低矮的房间里一头生猪刚宰杀完;接着,检查组人员又来到瞿溪街道溪头街一间无证作坊,发现一头刚被宰杀的生猪,还有一头待杀……探入黑窝点、黑作坊,暗访私屠滥宰,直击危害源头;严查流通环节,揪出假冒伪劣,市人大组织由人大代表、食品专家、媒体记者等人员组成的5个执法检查小组,在陈笑华和市人大常委会各副主任带队下,走进11个县(市、区)暗访明查,政府有关部门也纷纷开展检查。检查中共扫描市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10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屠宰场点、加工作坊、农贸市场、集市超市、饮食摊店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3302户次,责令整改3000余户,立案查处50户。市食安委开通有奖举报电话"96301",接受各界咨询与投诉。

    执法检查启动后,市政府吹响温州市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的"集结号",与市人大联合发力,严抓食品安全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和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带队开展检查。公安、卫生、农业、工商等15个市级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市人大执法检查,率先开展自查自纠,限期整改问题,对一批典型案件予以严肃查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市人大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有利于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政府各部门要自觉作为,以积小胜为大胜的决心,着眼长远,标本兼治,严格执法,推进解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让市民吃得安全放心,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陈金彪在一次检查食品安全工作时说。

    "在温州市人大周密部署、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配合、县(市、区)人大密切联动下,温州市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工作呈现明查暗访深入、监督方式多样、社会参与面广等特点,总体上开局良好,初见成效。"前不久,省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组在温州市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时,充分肯定了温州市前阶段工作。

    发现六大"症结",

    直击"问题食品"根源

    在前不久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执法检查组汇总报告了检查情况。报告指出,主要有六大"症结"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监管网络漏洞不少--

    "温州市最近发生织纹螺中毒事件,案发地在海城街道,温州开发区对此没有能力监管,而龙湾区又不能依法监管;茶山高教园区容纳近8万名大学生,而附近的茶山小吃一条街却有大量无证无照餐饮店一直无人监管……"如报告列举,海城、茶山、三垟、蒲州、灵昆等部分托管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给"问题食品"留下了滋长温床。

    "无证无照"大量存在--

    "距离市区横渎农贸市场不到10米处,一个熟食加工点污水横流、蚊蝇飞舞,加工好的熟食随意放地上。这样的黑加工点生存了6年,其间从没执法人员上门……"报告中,这类令人瞠目的情况比比皆是。执法检查组透露,温州市存在大量"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成为温州市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一个主要"源头".

    责任追究力度不大--

    "两年来,温州市食品主要职能部门(工商系统未统计在内)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214件,处罚1493.9万元,每件案件平均处罚仅0.46万元。"执法检查组认为,这样的追责力度对温州市为数不少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而言实在太小,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过低,起不到应有的震慑和教育作用。

    检测过少信息不畅--

    食品安全相关检测次数过少也是一大"症结".报告透露,2011年市县两级29个检验检测机构共检测食品类11781批次,每个检测检验机构年均检测仅406批次。同时,一些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并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开,不知情的市民依然将的食品买回家。

    准入准出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全市尚未建立环环紧扣的食品安全溯源追踪体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追究违法者责任。"执法检查组举例说,每年外地调运温州市的生猪约300万头,其中不乏病死猪,准入准出制度执行不严可导致这些病死猪去向不明,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溜进"市民的菜篮子。

    生产经营者责任落实不到位--

    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控制不严,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现象屡见不鲜;餐饮摊点进货渠道不清,餐具没有消毒……报告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守法和自律意识淡薄,是"问题食品"大量生产、广为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抓整改落实,

    确保实效不"走过场"

    执法检查首战告捷。如何确保检查不"走过场",充分发挥后续效力?

    市人大代表诸爱珍先后8次参加明查暗访,她深有体会地说:"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光靠管理者抓问题还不行,还要尽快提升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只有当更多生产经营者的心里有道德天平,更多消费者成为'监督者',食品安全问题才不会成为'盯一盯好一点,松一松泻千里'的'老大难'."

    "管食品安全的部门多,但难免'大家都管,谁也不管'."一位做了多年水产生意的经营商建议有关部门明确职责,不要出了问题到处"踢皮球",只有管理者真正做到有力监管,才能对不法分子起到震慑,才能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也给诚信经营的商家加以鼓励和支持。

    "市人大常委会将把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作为本届工作重点,持续关注,务求实效。"市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组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市人大将抓紧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推进建立和完善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审议意见真正落实到位。

    目前,执法检查已进入审议、询问阶段。本月底,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开展审议和专题询问,提出意见建议。

    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审议意见交办会,把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整改落实;年底前,组织市人大代表和市民代表,对市食安办、卫生、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