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业内人士:蜂产品造假不少 洋蜂蜜并非都可靠

   日期:2013-03-12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54    

    近日,中国蜂业博览会暨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在沪举行,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蜜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寒冰等透露,造假仍是困扰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整体质量水平并不乐观。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购买进口蜂蜜,2011年进口蜂蜜货值较2005年增长10倍,但"洋蜂蜜"并不都可靠,不仅陆续有不合格产品在入境时被检出,且所谓进口蜂蜜中还混杂"假洋鬼子",消费者不应盲目崇洋。

    路边摊货掺假普遍

    天气暖,菜花黄,蜜蜂忙。与此同时,市郊一些路边开始出现打着"蜂农自产自销"招牌的流动摊贩。然而,上海市农学会蜂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德官指出,本市蜂农只有几百人,产品基本供不应求,不会在街边叫卖,摆摊的几乎都是冒牌货。

    他指出,这些摆摊人自称蜂农,绝大多数人身边却没有一只蜂箱,即使个别人装模作样摆了几只,也是没有蜜蜂的空箱。他们号称直销,产品价格低廉,以此博取消费者信任,实际上卖的是用糖浆、树胶等调制的蜂蜜、蜂胶,由于调制手段高明,消费者无法用肉眼判别,即使送检,往往也都难以检出。

    还有些摊贩玩文字游戏,以"蜜蜂膏"冒充蜂蜜。实际上,"蜜蜂膏"并非纯蜂蜜,中国蜂产品协会近期一直致力于推动取消"蜜蜂膏"这一产品名称,让打擦边球者无空可钻。

    品牌企业也有造假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流动摊贩造假,一些企业也罔顾法规,用树胶、色拉油、绿色素调和成假冒蜂胶,还有少数名牌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大量发展代工企业贴牌加工,对原材料和加工环节把控不严,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淘宝网上销量居前的某品牌蜂蜜,就被检出产品中含有30%-40%的甜菜糖和40%的大米糖浆,坑害消费者。

    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泽田称,假冒伪劣蜂胶产品侵占了约一半的市场份额,非法收入超过10亿元,侵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也阻碍了市场的有序发展。

    孙德官也指出,一些制假售假的企业有实力花重金做广告、开专柜,让消费者误以为他们是名牌、放心企业。相反,一些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却往往拿不出多少钱搞宣传,导致产品销路有限,价格也上不去。例如,社员占上海蜂农总数70%的沪郊蜂业联合社,就因为严把原料和加工关,难以与成本往往不足正规产品1/10的假冒伪劣产品竞争,经营状况反而不如造假者。

    新型检测方式问世

    由于国标滞后,造假者往往根据国标"量身定制",使得糖浆调和的假蜂蜜与真蜂蜜难辨真伪,以树胶冒充假蜂胶的胶含量、总黄酮、氧化指标等也均符合国标,传统检测方法对假冒伪劣产品无能为力,这是多年难以杜绝假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去年年中,浙江大学成功研究出针对蜂胶中混有杨树胶的新型检测方法,并被批准为行业标准实施。吕泽田认为,这对打击假蜂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同时,《蜂蜜国标》也正着手修订,蜂产品营养标签也在进一步完善中,这些都有利于规范市场。

    进口蜂蜜不都保险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刘世丽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进口蜂蜜362吨,2011年已近2000吨,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蜂蜜的需求快速增长。但事实上,洋蜂蜜并不都可靠。

    当前,无进口保健食品批文的所谓进口蜂产品越来越多,仅2010年就被查处不合格进口蜂产品25批。而且,还有一些国产蜂产品打着境外企业监制的名头欺骗消费者,这一点,从我国的进口价格和来源国的出口价格对比便可看出。据统计,我国从美国进口蜂蜜的均价仅为1.63美元/千克,而美国的出口报价为2.3美元/千克;我国从加拿大进口蜂蜜的均价为1.79美元/千克,而该国出口报价为3.46美元/千克。由此可见,一些国产蜂蜜乔装打扮,给自己贴上了洋标签。(记者 孙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2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