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系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发文目的是希望通过一个虚构故事给相关企业以启发。
3009年末,C国的大豆产业一波三折,内困外扰。内困,“2009年H、J和N3省的大豆总体质量同比有所下降。完整粒率平均值为87.6%,符合国标中等(三等,完整粒率≥85%)以上比例为79%,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包括新老标准转换带来的偏差),其中一等品比例下降近20个百分点;损伤粒率平均值为4.3%;粗脂肪平均含量为18.4%(干基),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符合高油大豆三等标准(粗脂肪含量≥20%)的比例为15%;粗蛋白平均含量为39.5%(干基),与2008年持平, 符合高蛋白大豆三等标准(粗蛋白含量≥40%)的比例为38%.H、J二省大豆质量同比明显下降,N同比有所提高。”另外一个制油农作物--花生由于质量下降出口受挫,不仅级别降低而且因黄曲霉素超标等退货增加。某花生出口大省S省上半年出口花生及制品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量25万吨,同比减少20%.其中花生、花生仁出口1.58亿美元,增长20.4%;出口量11.5万吨,下降21.8%.烘焙花生出口1.2亿美元,增长12.2%;出口量7.44万吨,下降25%.为了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国家采取了保护价收购政策,中储粮储备量达到725万吨大豆,为缓解国有粮库巨量库存的压力,C国在3750元/吨的价格贴入部分储运价拍卖依然无人响应。外扰,国际主要大豆种植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增产预期巨大,国际期货价格一路走低,到岸价低于3500元/吨,再考虑出油率因素,内地榨油企业被迫纷纷停产,C国整个大豆产业告急。
由于整个期货市场对价格预期走低,加之巨大的国储现货像个堰塞湖,即使开工的榨油企业也不敢进大量原料,包括ABCD在内的大豆库存量都维持在勉强够用的水平。市场观望、国储堵库、农民出售。
看似危难,其实不然,高人出山了!
C国统一协调,S部N部负责具体实施,Z粮集团配合。
就在全国市场都在对食用油一片喊低的时候,榨油企业原料、商贸企业成品都处库存下限,Z粮集团突然上调各种食用油的价格,没有反应过来的人还在说Z粮集团有毛病的时候,市场却先动了,C国消费者有个习惯:买涨不买落。
应该说在当时,这是一步险棋,Z粮集团最担心的是明知原料价格有走低的可能,如果独自涨价没有其他企业跟进,虽然自己在C国的市场份额不小但此役失败可能导致其市场萎缩。高人指出:1、目前整个食用油产业链里存量并不是很多,短时间里其它企业很难把价格打下来或者挤占市场。2、进入冬季,气温降低,消费者可以存放,同时这个季节正是集团采购和个人消费的高峰,C国市场巨大,一旦引起购买的连锁反应,哈哈……
即使这样,最初的涨价还是没敢从大豆油开始,而是选择了市场相对稳定的花生油。先是LH旗下花生油调高出厂价格8%后,Z粮集团再接下涨价的大旗。供货价进行调整,其中5升装花生油供价上涨约20%.在紧张的关注中,价涨,消费者的采购量也在增,商场、超市忍不住开始库存了,花生油试水成功,大豆油全线启动!
油价迅速上到了7800元/吨,甚至更高,每吨近千元的利润刺激着榨油企业开足马力,本来不多的原料消耗的差不多了,远“水”便宜,难解近渴,嘿嘿,国产的吧,虽然价格高点,还有600元/吨好赚,但总比没有钱赚好。何况各种渠道开始回忆一年前油价出厂曾经达到过14000元/吨,终端零售价摸过16000元/吨。
一箭多雕,给国内的花生、大豆库存解决了大问题,ABCD成了涨价的替罪羊,方方面面更关注了大豆的战略意义。
故事看似有个完美的收官,可惜!
其实我和你一样心里很清楚,进口大豆从采购、运输是有一定周期,但一旦南美进口大豆集中到港,价格回落将是必然,为了减少农民手里的存量大豆,为未来减轻可能会出现的压力,3010年1月中旬,L总局果断出击,出台可能高达10亿元的补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补贴款是通过加工企业间接传递,既减少农副产品补贴带来的国际贸易矛盾,有激励了加工企业,还能定向补贴相对规模大的企业,扶优扶强,也是一步高棋!)同时保护收购价上调至3740元/吨要抢在进口大豆大量进港前卸包袱,避免将来的农民卖豆难,内地的榨油大户也是心领神会,主动上调价格有些调到了3800元/吨。一环紧扣一环,漂亮!
掉链子了,外面的货虽然在呼呼地进,可农民看不见,他们在看见大豆的价格冲上来了,越涨越惜售。
呜呼哀哉!
备注:以上评述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食品伙伴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参与讨论请见:
http://bbs.foodmate.net/thread-3384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