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对媒体表示,自己不赞成对"致癌牛奶"等过度炒作。针对去年年底有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超标一事,高鸿宾称,此事的传播"弄得太严重了"."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
此言论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甚至调侃说,致癌物质按国际标准算是以毫克来计算的,而我们国家却是按吨算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要与国际接轨恐怕时间还要很久很久。客观而言,不能说这位副部长说得就不对,无论从蒙牛黄曲霉素超标事件,还是双汇"瘦肉精"事件,和整体食品安全相比确属个例。但作为公众人物和对食品安全有监管权的部门领导,拿一个无法证明"多少吨致癌"的依据来答复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就带有了些许"敷衍"的成分。
在今年两会召开前,有多家网站针对"2012年'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是网民们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且不论在三鹿、蒙牛等企业的奶制品被曝出问题之后,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已焦虑到何种程度。但是从农业部副部长的此番表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位管理者已然是站在了问题企业一方。黄曲霉素作为常规检测项目,牛奶生产企业居然没有自检出来,说明其生产和质量监控存在重大缺陷,这位副部长非但没有怪罪牛奶企业的质量控制问题,反而替企业护短,如此言辞,难免会伤了百姓的心。
此外,面对高涨的舆论舆情,副部长非但没有表示支持,反而认为媒体小题大做,拿食品安全问题炒作,如此逻辑笔者实难认同,作为媒体人,笔者认为,不论何时,都应当将关乎国计民生之事作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更何况民以食为天,媒体对问题食品的高度关注是正常的,况且,公众有知情权,将食品安全信息公之于众这也是媒体人理应承担的职责,如果企业存在质量问题,而媒体不去关注这才是不正常的,更是职业素养低下的表现。不可否认,为制造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眼球,一些媒体在事件表述方面喜欢进行夸大处理,但是这种"炒作"只是从表达方式而论,而非失真失实。而且,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够鞭策监管部门,规范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更能给公众普及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最重要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严肃到不能再严肃的问题,它关乎到一个民族的生存质量,恐怕没有媒体罔顾新闻伦理、有"胆量"拿这种问题炒作。即使"小题大做",如果食品的确没有问题,试问媒体拿什么炒作?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而媒体恰恰就是一块维护民众利益的"阵地",可以说,如果没有媒体监督,食品安全状况恐怕还难以引起政府和百姓们如此的重视。中央一再强调对食品安全要"零容忍",各种媒体通过对食品问题的大量反复曝光,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反而会倒逼着食品行业对于安全卫生的自律和监察部门加强监察力度。以当年轰动一时的三鹿案为例,案后促使《食品安全法》多项规定作出修改,其实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倒逼机制所致。如今,百姓谈吃色变并非媒体造谣生事,而是食品安全生产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不将这些问题"挖"出来,恐怕我们永远都看不到问题解决的那一天。存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者和监管者遮遮掩掩的态度和逃避责任的做法,也许正是这种舆论热、官员冷的监管失衡,才导致了无良企业的有恃无恐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屡禁不止。因此,农业部副部长将食品监管不力之祸转嫁于媒体显然是无法服众的。相信诸媒体也不会就此止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哪里有问题食品,哪里始终会有媒体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