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监管不作为 老百姓是吃死还是饿死

   日期:2006-11-22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78    
  岁末临近,各家各单位都在准备年终盘点,北京的元宵早早地开始热卖。人们放松神经、安心收获一年来辛劳成果的时候到了。然而今年似乎比以往都热闹,“苏丹红”鸭蛋、“嗑药”多宝鱼 、“抗氧化”花生油……接二连三的食品“大案”,让人应不及暇。人们在唏嘘的同时,不免惊诧于另一个事实:媒体“揭黑”揭得过来吗?职责在身的监管部门干嘛去了?

     食品安全频频亮红灯

     瘦肉精曝监管漏洞

     早在1997年3月,农业部就下文,严令禁止瘦肉精在畜牧业上应用。2002年,农业部再次下文,将瘦肉精定为严禁使用的化合物之一。2005年,农业部又专门下发了有关加强“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治理的工作通知。

     但是,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要求肉品上市前强制性进行“瘦肉精”含量检测,因此成了一些监管部门不检测的主要理由...

     鸭蛋为什么这样红

     我国各级政府均设有专门机构,配备大批专职人员,专司其职。按照常理,诸如此类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人员必定抽检把关,以保障食品安全。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用苏丹红变出的“红心鸭蛋”,竟然逃过层层布设的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火眼金睛,一路绿灯,大摇大摆地从养鸭场飞入京城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进入酒店、饭馆和百姓的餐桌,而且持续时间之久,已是无头公案...

     "毒"多宝鱼:用药"泡大" 年赚80万的利润驱使

     在我们还在质疑多宝鱼是不是真的那么毒时,一位多宝鱼养殖者向记者透露了惊人的内幕:在一年赚80万元人民币的巨大利润驱使下,许多养殖者多年来一直在做用药把多宝鱼“泡大”的非法生意...

     北京顺义养殖基地养5000头垃圾猪

     在顺义区李桥镇南半壁店村附近,隐藏着一个喂养了大量“垃圾猪”的养殖基地。从饭馆低价买来的垃圾和泔水就是猪的饲料。昨天,记者对这个有着五六十家养殖户的养殖基地进行了暗访,发现6个大院子中,大约饲养了5000头“垃圾猪”。

     胡姬花花生油涉嫌误导百姓

     前段时间,一位有着多年食用油从业经验的读者向本报报料称:“胡姬花、花旗含有一种名为‘抗氧化剂’的食品添加剂,但是它并没有在包装上注明。不但如此,胡姬花更在其包装上注明‘不含任何添加剂’,这分明就是欺骗消费者。”

     为了证实这位读者所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时报记者特意购买了胡姬花、花旗各一款花生油,并送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进行检验...

     昨天晚饭时间,笔者跟往常一样,叫了一份外卖。当笔者打开饭盒一看,里面的饭菜全是有“案底”的:米饭,曾出过“毒米”事件;半只咸鸭蛋,最近“涉红”了;很多肉沫,曾跟“瘦肉精”扯上关系;一条一条的鸡丝,也曾跟“禽流感”有过亲密接触;几条青菜,也有过“残留农药”的往事。笔者手中的筷子停住了,不觉说了一句:“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

     人们都以为,事关百姓健康的食品安全有那么多部门分工管理,本应相互配合、监督,杜绝安全隐患,却没料到监管“鸭蛋”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农业、质检、卫生、工商和商务部门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鸭蛋从产下来到消费者餐桌上,每一个环节都没堵住“红心鸭蛋”产生的漏洞。这些环节出现问题,都有责任又都没有责任,“板子”到底该打在谁身上还真是一道难题。

     监管失职,却不知道板子该打谁,如此这般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足以让老百姓心惊

     依据平时掌握的相关信息作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多宝鱼安全危机只是海产品污染的冰山一角:其一,农业部此次反应速度之快,且将违禁药物使用督察扩大到多宝鱼之外其他水产品,足以说明农业部对广义水产品的安全品质也心中无底。其二,2000年后,沿海各地为缓解内河水系污染不堪重负,纷纷建设沿海、沿江城市或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将工业和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集中排向大海

     按常理,已经检出的“问题多宝鱼”,不也是具备检验合格报告才上市销售的吗?这不正好说明这个“检验”是形同虚设的吗?或者是另一个可能,他们的检验合格报告是假的?那么,未经检验的“漏网”之鱼游进了市场,游上市民餐桌,不同样是说明市场监管非常薄弱,让人根本没法放心吗?这种情况下,“只要商户能够提供产品检验合格的报告,可以继续销售”,那么,“问题多宝鱼”的检出有什么意义呢

     近年来,有关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地发生。

     然而,问题食品事件,许多都是先由媒体揭出,再催促行政介入。于是,这令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事前,这些职能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食品安全监管如何由事后变为事前

     解决之道:关键在激励消费者维权

     遗憾的是,即便监管部门多么地尽职、协调、配合,其监管的范围和能力总是受到限制,对上市食品只能样本抽查监测。因而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必然就被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

     相反,如果能降低消费者的检测成本,鼓励消费者利用生活经验,一旦对某种食品产生“合理怀疑”,立刻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与此同时,如果消费者通过“打官司”的办法,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甚至引发“王海”式的人物出现,就会形成全民对抗问题食品的局面。

     而从长远来看,这就亟待完善消费者维权的制度保障体系,从法律、技术等多个方面激励消费者维权,并最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泛滥成灾.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