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广州日报》)
这些在国内价格昂贵的进口奶粉,在它们本土的价格,却低廉得让人难以置信,即使考虑到因为进口而产生的关税、检测费等费用,也远远没有达到令价格连连翻番的地步。换句话说,一模一样的奶粉,在其本土和在中国,执行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价格机制,中国的消费者,要为此多付出不少的真金白银。
可是,国内的消费者在抱怨洋奶粉价格太高的同时,却仍旧在购物的时候把挑剔的目光投向了这些洋奶粉,而对货架上的本土奶粉品牌不屑一顾。也正是消费者这种“下意识”般的选择,才给了各种洋奶粉品牌屡屡涨价的信心。既然涨价仍旧不愁没人买,那为什么不涨呢?在商言商,哪个商家不愿意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既然业内人士也说了,这些洋奶粉和国产奶粉,在配方成分、营养价值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起码其区别不会像价格那么明显,那么为何国内消费者仍旧“崇洋媚外”,轻视国产品牌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国内奶粉市场的关键,也触及到了国产奶粉品牌的短处和痛处。
说到底,不是消费者真的“崇洋媚外”,也不是消费者不在乎中外奶粉品牌的价格差,而实在是国产奶粉最近几年丑闻太多,乃至于让人轻易不敢相信。回头看看,从河北的“三鹿奶粉”陷入“三聚氰胺门”开始,国产奶粉品牌有几家能够独善其身的?不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就是这个超标那个超标,国产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几乎就没有消停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作何选择,不难想象。
虽然国外品牌的奶粉也被曝光过质量和安全问题,但无论是在曝光的次数上,还是在问题的严重程度上,都不及国产奶粉品牌,两权相害取其轻,消费者舍土而取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从这个角度说,消费者不要怨人家洋奶粉贵,毕竟人家有贵的资本;而国内的奶粉企业也不要怨消费者不支持民族企业,因为消费者也有这种选择的理由和自由。
国产奶粉品牌在市场上的节节败退,看上去是消费者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内乳企自己造成的。正是他们以前没有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心上,没有把产品质量和安全放在心上,最终被自己的丑闻所打倒,败在了洋奶粉的面前。要想夺回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还需痛定思痛,靠质量树形象,靠安全赢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