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记者调查:亚硝酸钠使用与监管

   日期:2011-05-0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800    

    特别策划

    一场席卷沈阳的"打假风暴"正在进行。《时代商报》与沈阳市公安局联合推出"打假风暴行动",剑指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同时,针对市民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种子、化肥、农药、图书、音像、软件、汽车配件、装饰材料及手机等问题,《时代商报》开通打假热线024-22698888,我们会把市民反映举报的问题直接反映给沈阳市公安局进行依法惩处。

    4月25日,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将10余吨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毒豆芽销毁。而在毒豆芽事件中,一种可护色、保鲜、有咸淡可代替盐,却对人体有巨大危害的化学物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时间回溯到2011年2月,沈阳市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打假行动,在打假过程中,曝光率最高的就是一种名为亚硝酸钠的化学物质。从毒酸菜、毒熟食到毒牛肉与毒豆芽,这些食品之所以带毒,就是造假者在食品中添加了大量的亚硝酸钠。

    5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提醒餐饮服务单位加强对亚硝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谨防引发食物中毒。

    亚硝酸钠到底有何危害?它们是从什么地方流入沈阳市场?对此我们又该怎样去监管?记者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记者调查】

    百种食品18种含亚硝酸钠

    据沈阳市质监局专业人士介绍,亚硝酸钠在中国是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要严格控制使用量,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g/kg,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kg.

    记者从沈阳市打假行动中发现,从肉制品到蔬菜,从小食品到酒水饮料,亚硝酸钠几乎无处不在。记者在超市调查发现,在一百种罐头与小食品中,有18种产品中添加了亚硝酸钠,其中多为腌制的食品。既然知道亚硝酸钠对人体有巨大的危害,但是为何允许使用呢?那就不得不说亚硝酸钠在食品中起到的"益处".在沈阳市警方破获的一起劣质熟食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说:"亚硝酸钠有防腐、护色的功能,用它来制作肉制品,可以使保质期时间更长,颜色更加的鲜艳,而且还能让肉制品产生非常好的口感和味道。同时,亚硝酸钠有咸味,还可以代替食盐来使用。"

    沈阳化工大学药物化学系的张教授表示:"亚硝酸钠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晶体,也叫亚硝酸盐,它形状很像食盐,但不可食用。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熟肉类、灌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

    【专家解析】

    摄入0.2~0.5g即可引起中毒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亚硝酸钠的字样,会发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新闻曝光因亚硝酸盐超标导致人中毒的事件。"亚硝酸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让不新鲜、不美味的原材料变成鲜艳可口的食品,这让很多食品生产者忘记了亚硝酸钠本身的毒性,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大肆添加,从而导致众多的毒食品产生,进而引起一起起中毒事件。"沈阳市打假办一位负责人说。"每个月,都有很多的患者因为亚硝酸钠中毒到医院救治。亚硝酸钠是一种剧毒物质,误食后,其在血液中发生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就造成人体缺氧中毒,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性损害。摄入0.2-0.5克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致死,并且亚硝酸钠还是致癌物质。"中国医科大学马教授说。"亚硝酸钠的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甚至是死亡。"马教授说。

    【利益链条】

    亚硝酸钠降低造假成本

    目前沈阳市场上的食盐价格是1.5元/斤左右。而亚硝酸钠的价格便宜,一般一袋为100斤的亚硝酸钠价格为100元左右。相当于一斤亚硝酸钠批发价是1元钱左右。

    在沈阳市不久前破获的一起毒酸菜案件中,就查获了32吨工业盐,而工业盐的主要成分就是亚硝酸钠。用工业盐代替食盐,已经成为了一些行业的潜规则。不仅可以让食物防腐、颜色更加鲜艳,还能大幅度缩减生产成本,以此来谋取暴利。据测算,亚硝酸钠与食用盐价格相差50%左右,使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造假的成本大大降低,如果使用100吨亚硝酸钠,造假成本大约可以降低10万元。

    【流通渠道】

    货源多数来自外埠

    亚硝酸钠这种化学物品究竟是如何流入沈阳的?记者找到了几家在外地销售亚硝酸钠的公司。河北省一家名为华辰化学品有限公司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亚硝酸钠的价格在1吨2000元到2300元左右,如果是沈阳要货,可以在一星期内发到。记者表示需要20吨亚硝酸钠,是否有现货时,张先生告诉记者:"你要多少货都有,我们最低的价格是2900元钱,但是物流费用由买家承担,沈阳有不少人在我们这买货,质量可以打包票。"

    而记者问道这些亚硝酸钠可不可以放在酸菜和肉食品罐头中时,张先生告诉记者:"食品也可以放亚硝酸钠,这东西能顶盐用,但是尽量少放点,放多了人吃了不太好。"

    昨日,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南二市场,虽然没有摊位把亚硝酸钠摆着卖,但是通过交谈,几家商铺的业主表示手中有货,价格在100元100斤左右,可随时提货。"我们这卖的亚硝酸钠是最新生产出来无毒的,你可以当盐用,就是不含碘,人吃了一点事没有。"一名商铺老板向记者推销说。"销售亚硝酸钠并不违法,违法的是使用者在食品中超标添加亚硝酸钠的行为。而这使监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不能从源头上控制亚硝酸钠,就没有办法彻底断绝毒食品的产生。"沈阳市打假办相关负责人说。

    【制假者自述】

    放多少自己心里也没数

    在沈阳警方破获的毒食品案件中,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知道亚硝酸钠有毒,但是往食物中添加时却是随手就放,从来没有过测量。

    犯罪嫌疑人王某告诉记者:"我们做熟食生意的时候,本来并没有想过用亚硝酸钠,但是做出来的颜色和市场上热销的熟食颜色不一样,口感味道也不好,几经打听才知道,熟食里面放亚硝酸钠颜色、口感才好。所以我们就到南二附近去买,还真买到了。我们一般往食物里放亚硝酸钠的时候,都是凭经验,多了少了的也没数,只要不把人吃出毛病就行。"

    由此,记者还发现,几乎所有参与打假的执法部门和政府领导都开始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食品中究竟应不应该添加亚硝酸钠,看似足以让食品更鲜更美、毒性却足以令人中毒甚至死亡的东西,我们究竟应该对它怎么办?

    【政府声音】

    专人监管不可超量使用

    "虽然一些企业在生产时使用了这些有毒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但是却没有向公众披露使用量,比如在市场上常见的一些小食品和罐头,上面只是写着放有亚硝酸钠,但是却没有标明使用量,食品生产工艺已经和消费者知情权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北京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王丽说。

    5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要求餐饮服务单位要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亚硝酸钠。采购时索证索票,不购买无证或包装标识不齐全的亚硝酸钠,同时严格控制亚硝酸钠的使用量,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不可超量、超范围使用。

    沈阳市打假办负责人表示:"国家严格限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沈阳市会尽快建立一个监管体制,比如说登记政策,在购买国家严格限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时,应登记企业名称、地址、已经生产种类,方便监管部门抽查,也可让一些无照的黑窝点无法购买食品添加剂。"

    打假风暴中查获含有亚硝酸钠的食品

    劣质香肠:亚硝酸钠加复合乳化胶制成

    2月25日,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精心组织,成功打掉了一个制造销售伪劣香肠的黑加工点。办案民警介绍,这个黑窝点,制造香肠时,除了原料外,为了让香肠颜色和口感更加好,使用了大量的亚硝酸钠和复合乳化胶加入香肠了中。销售时间3年时间,累计销售350吨。涉案价值数百万。

    广源酸菜:采用工业盐淹制

    亚硝酸钠与其他化学物品加白菜,放在一起经过加工后,成为了人们餐桌上面的广源酸菜。而就是这种劣质的酸菜,在沈阳连续几年内非常的畅销。3月13日,沈阳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新民市公安局、沈阳市质量监督局、沈阳市盐政稽查大队等部门联合出击,一举打掉了位于新民市大民屯镇二村的一个制造销售劣质酸菜的加工点。当场缴获装箱劣质酸菜50余吨,工业盐32吨。

    黄豆芽:用亚硝酸钠加尿素、激素发泡

    近日,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获知在和平区浑河站乡下河湾村一大棚内有人加工劣质黄豆芽,遂秘密提取样品送质监部门检测。经检测,豆芽中含有亚硝酸钠、尿素、激素等大量化学物质。

    4月17日凌晨,沈阳市公安局调集皇姑、和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分局警力开展端窝点行动,在该大棚内查获使用有害非食品添加剂制成的豆芽2吨,半成品8吨。随后,在于洪区沙岭镇、东陵区浑河站乡相继查获生产劣质豆芽的黑加工点5个,查获劣质豆芽15余吨。

    熟食制品:亚硝酸钠、色素和甲醛是"秘方"

    3月11日,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朱剪炉派出所,成功打掉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熟食的窝点,现场缴获成品、半成品牛肉制品500余斤,涉案价值近万元。当民警询问这种所谓的秘制酱牛肉的秘方时,制假者回答是"亚硝酸钠、色素和甲醛。"这些加上牛肉,就成为了餐桌上面的美味熟食。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高华庚采写本组图片由本报首席记者刘配成记者马宏罡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2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