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菜贱伤农”的怪圈何时能不再现

   日期:2012-10-1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08    

    □惠铭生

    昨天下午,我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平阴萝卜丰收了,堆在田里卖不出去,老百姓快哭了。你们能不能帮帮忙?"14日中午,一名家住平阴的网友向媒体求助,反映孝直镇青萝卜滞销,5分钱一斤都没人买,农民一亩地要倒赔几百块钱。

    萝卜5分钱无人买,眼看就要烂在地头……此时的菜农们,一定是欲哭无泪,一筹莫展。对他们无奈与悲怆的心境,我,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颇能感同身受。毕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在地里种植的不仅仅是庄稼与蔬菜,更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

    一个不大的孝直镇,就有逾万亩萝卜无人收买,此时为菜贱所"伤"的菜农估计不是少数。但是,在秋风瑟瑟中,他们似乎只有独自品尝这份伤痛。

    巧合的是,昨天下班我去菜市场买菜,顺便买了几棵萝卜,意外发现每斤卖 1.5元,而农民在地头的卖价却只有区区5分钱,差价高达30倍。同是一棵萝卜,市里、市外价格却是冰火两重天,但是,孝直与济南近在咫尺,高达30倍的菜价差价让人唏嘘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反思。

    当然,因"菜贱伤农"的蔬菜不只是萝卜,翻看近几年的报纸,我们不难发现,"菜贱伤农"的事件几乎年年发生:2008年,济南郊区某镇,每斤白菜卖四五分钱还不好卖,3棵菜才卖1元多钱,有些农民干脆让大白菜烂在地里;2011年,济南郊区某镇,500斤菠菜总共才卖了4元钱,1斤卖不到1分钱,喊人来拉不要钱别人都不来,菜农只好铲除……

    菜农卖菜难,难在哪呢?我们不妨看看平阴的一些菜农是如何卖萝卜的。从报道看,菜农推销自产萝卜,惯例是坐等收购商上门。收购商若不来,他们除了悲叹之外,救济方式颇为有限;即便是自卖,也不敢轻易进城,而是选择在乡村,但这种买卖方式,能销售多大一点蔬菜呢!很显然,在产销流程中,相关部门的扶持与帮助是缺位的。

    或许有人将"菜贱伤农"上升为经济学,认为"大小年"效应决定了"菜贱伤农"的惯性轮回,即农民种植、养殖习惯"跟风",今年什么农副产品短缺、物价高,明年则会趋之若鹜,盲目种植、养殖,结果造成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导致菜贱伤农。

    诚然,"菜贱伤农"与农民盲目跟风有关,但归根结底,就是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不能有效实现产销对接,在市场上仍处于被动地位的农民,难以应付市场上任何的风吹草动。

    郊区的菜农和城市里的居民,原本是能避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怪圈的:济南有600多万人口,每日消费的蔬菜在2000吨左右;郊区的菜农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依,而且距离市区不远,运输时间短、成本低,假如能实现产销对接,或是运输、销售渠道畅通,菜农就不会5分钱1斤卖不出萝卜,而市民买一斤萝卜也不至于花费1.5元钱。

    地方着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搞工业化发展,这是当务之急。但是,民生无小事,像一些传统的农业县,基层地方政府还应该着眼于农业和农民,帮助农民发展致富。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卖菜难,菜农求助的是媒体,而非"父母官".

    郊区农民种菜是一条好的致富路径,但前提是要有组织,信息灵,销路畅。对此,面向农村、农民的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天天围着农民转,为农民致富出谋划策。如给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加强科学预警,引导农民合理科学地种植,特别是帮助农民实现农超、农社(社区)对接,或是帮助建立新型农业合作之路,提高菜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等。唯有如此,才能为"菜贱伤农"的怪圈画上休止符。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