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白酒  机械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社会责任与“中国食品安全指数”构建

   日期:2017-12-09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1088    
  ——基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格局与技术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份文件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头一个十年内从“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要求。食品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达12万亿,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食品行业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直接关乎公众的生命与健康,社会责任重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及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欣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指数项目首席研究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USDA(美国农业部)特约研究员;
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

  一、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食品安全责任与食品品质责任有着本质区别。食品安全责任是对食品品质的最低要求,即只要食品可以安全食用,对食用者身体不会产生危害的就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产品。而食品品质责任是指企业的产品必须是对食用者身体有益,是符合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价的。因此,食品安全责任与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相关,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当今食品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但食品安全必须作为经营管理的“红线”,即确保产品没有品质问题是企业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食品企业可以在食品的等级、营养程度、口味等打造自身优势,但不能在食品安全上动手脚。因此,基于社会责任角度,食品企业、行政司法监管机构、公众都要将安全管理作为公共安全工作,而不只是企业的经济经营活动。
 
  食品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体现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食品安全贯穿于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因此,“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核心链条,食品供应充足及质量安全对消费者来说极为重要。但是,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中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的因素,借由食品供应链的积累与传递,极易导致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进而影响食品安全质量,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此,构建食品供应链体系,在供应链系统上实现现代食品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变革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实现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成为食品企业应对供应链体系中风险积累的重要手段,社会责任融入食品供应链的传导机制,建立实施风险因素追溯体系。
 
  食品企业积极参与“公众食品教育”活动,“公众食品教育”是指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利于消费者掌握食品方面的知识,具备选择食品和判断食品安全性的能力,从而促进食品安全进步,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享受健康饮食生活。这一概念最早在日本提出,该国在其《食品安全法》中强调并鼓励国内食品企业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相辅相成的食品安全教育,通过实施“学生午餐计划、老年人膳食指导活动、增进国民健康运动、食育推进计划”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关注。我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鼓励企业主动对消费者开展食育教育。这也将成为我国食品企业在今后时期内,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工作。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编撰标准亟待统一规范。从我国公开上市的食品企业来看,自2012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112家食品类上市公司,2012~2017年间有93家上市公司连续或间断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共计发布189份,特别是在2015年、2016年上市食品企业密集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主要存在信息不完整、标准不统一、缺乏认证等问题。2014年10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这一指导方针为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首先,鉴于食品行业作为民生产业的特殊性,理应走在社会责任立法之前列,出台强制性政策,梯队式引导和推进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体系的建立。其次,由国家标准化组织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标准,兼顾国内要求和国际化趋势,根据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特点和企业性质,严格规定披露的时间、格式、内容、指标、篇幅范围等,强制性要求披露可衡量与对比的量化信息。再次,强制要求食品行业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所涉及到的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披露,尤其对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中所体现的为确保食品安全的方法和采取的措施必须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阅读使用者明确相关信息。建立统一的披露指标也便于政府对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管。

  二、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理念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有着全面而充分地体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根据十九大报告的指导思想,以共享原则为推动力,将企业对品牌信誉度的需要、公众对食品透明度的渴求、政府对公信力的确立融入指数构建的框架。在治理系统层面上,形成蜂窝形架构,以信息和流量为纽带,依靠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综合反映政府公信力、行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积极性。同时,在官方机构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管部门、农业部门、扶贫部门的官方权威数据的基础上,整合信源企业与独立第三方数据,通过动态基准模型综合评估区域内食品安全现状,并给出总排名和分类排名。为官方机构提供食品安全监督评价的标杆,为舆论监督提供权威的基础性数据,为食品行业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是全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完备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新时代“中国食品安全指数”体系中,我们依照国家颁布的11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33部中央政府法规规章,作为评价构成指标的选取依据。
 
  围绕“共”字,将治理者、建设者、享有者身份变割裂为融通,食品从来源到餐桌的整个链条解构为四个维度的嵌合体。四个维度分别是:营养保障、生产流通、社会参与、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指数”是各个维度共同的指向,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低收入家庭营养保障”与企业参与营养食品供应、政府精准扶贫、公众公益相结合;各地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覆盖率作为“共治参与”的核心指标;“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结合“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将“食品原产地”与“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融入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将“职业检查员”与“公众认知能力”作为结合点;对互联网经营食品、进口食品监管能力的测评根据发展情况赋予动态权重。“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作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建能力的表征。各地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等舆情要素引入“食品安全指数”;在“食品安全指数”中,将“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等指标转入“政府治理”项下。
 
  围绕“共”字,落实“食品安全透明”理念。食品安全是当代信用制度的重要领域。“政无信则无威、业无信则无存、人无信则无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的今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信条。食品安全是每一位社会成员所希望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食品全链条的信息公开透明。“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恰好是提供解决方案的最佳思路,这是从受众的广泛参与程度上推进了透明程度的进展。“食品安全透明”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点则在于对“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素质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社会公众的知识素养仍然存在结构性不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2016年“十大食品安全微信谣言”的合计转发量为1300万次,阅读量近亿次,这反映出在食品安全舆论引导方面仍任重而道远。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发酵迅速、波及广泛,且余波难停。这都要求监管部门、食品行业相关协会、社会公众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在“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中,“网络群众路线”、“网上网下同心圆建设”、“舆论人才培养”等诸多指标都是“食品安全透明”理念的反映。

  三、技术发展与构建方案
 
  “食品安全指数”从概念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但因涉及范围广、时间空间维度跳跃大、搜集数据难度大、数据难以处理而屡屡难产。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共十九大制订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番话高度概括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趋势与特点。这也正是解决“食品安全指数”构建与实施技术问题的核心所在。“食品安全指数编制项目办公室”迎难而上,成立伊始组织力量攻关。
 
  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但“一粒老鼠屎”就能毁掉企业的口碑、政府的权威和公众的信任感。这要求“食品安全指数”架构要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出蛛丝马迹,在给出过去时的结论同时,对未来变化有预测性。这对于以往数据收集整理需要大量时间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首要问题是实时数据的收集与传输,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固定节点数据的实时获取,但食品安全涉及的场景分散而众多,同时获取如此数量的信息并传输至服务器在现有条件下仍有难度。2G—4G时代,是人与人进行连接,而5G在此基础上更要实现人连物、物连物。智慧社会、海量物联网为“食品安全指数”所需的全部数据获取和实时传输提供了解决背景。
 
  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无线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开发的eID就是这一理论方法的实际解决方案,将生产加工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和成品信息按规范和标准增加具有唯一标识性特征的eID标签,通过读取标签得到食品安全生产环节的信息,并通过标签信息的时间序列形成整个供应链条的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指数编制项目办公室”目前在江苏淮安试点“透明食药监”就整合运用了云存储、大数据、物联网、eID等技术,探索了在网络治理环境下,主体身份识别和责任认定的技术可行性,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工作的探索和试点,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食品安全指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积累了实际经验。
 
  “食品安全指数”整体采用模块化构造,基于模块化系统的子模块的独立性和耦合性使得模块化系统具有内在的演进性。这种内在的演进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对稳定的系统规则使得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相比其他模式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子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发挥依照现实变化进行调整的优势;第二,模块间的信息传递效率高意味着模块的分解和集成可以相互反馈,促进系统规则和模块内部规则的演进,提升整个系统的应用效率;第三,通过社会系统“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可以保留仍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块,淘汰过时的模块。此外,这种模块化组建“食品安全指数”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组合不同的子模块,形成新的“指数”。
 
  “民以食为天”,“食”对民众而言发挥基础性决定作用,决不可掉以轻心。食品行业向良心求利益,是政府、公众、企业诉求的最大公约数,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重若千钧。食品安全有两条堤坝,一条是有形的制度与技术,另一条是无形的良知,而堤坝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2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